垃圾處理工藝流程:從“末端處置”邁向“資源循環”的綠色轉型
發布時間: 2025-11-19 點擊次數: 43次
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,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攀升,2023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已突破2.5億噸。面對“垃圾圍城”的嚴峻挑戰,傳統的填埋方式不僅占用大量土地,還易造成地下水污染、溫室氣體(甲烷)排放和資源浪費。在此背景下,現代垃圾處理已從單一的“末端處置”向“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”三位一體的綜合體系轉型??茖W、高效的垃圾處理工藝流程成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“雙碳”目標的關鍵路徑。
一、垃圾處理的核心原則與技術路線
我國《“十四五”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》明確提出,構建以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理為基礎的全鏈條體系,并優先采用焚燒發電為主、生物處理為輔、填埋兜底的技術路線。典型垃圾處理工藝流程如下:
1.源頭分類與收運
居民將垃圾分為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廚余垃圾(濕垃圾)、其他垃圾(干垃圾)四類,由專用車輛分類收運,避免“前端分、后端混”,為后續資源化奠定基礎。
2.中轉與暫存
垃圾經壓縮中轉站減容后,密閉運輸至終端處理廠,減少運輸頻次與二次污染。
3.終端處理工藝
(1)可回收物→資源再生利用
廢紙、塑料、金屬、玻璃等進入再生資源分揀中心,經人工+AI視覺分選、破碎、清洗、造粒等工序,制成再生原料,重新進入生產循環。例如,1噸廢紙可節約17棵樹、40%水和60%能源。
(2)有害垃圾→安全處置
廢電池、熒光燈管、過期藥品等交由具備危廢資質單位,通過高溫焚燒、化學中和或安全填埋等方式無害化處理。
(3)廚余垃圾(濕垃圾)→生物處理
厭氧發酵:在密閉反應器中經微生物分解產生沼氣(可用于發電或提純為生物天然氣),殘渣制成有機肥;
好氧堆肥:通過翻拋、控溫、除臭,轉化為土壤改良劑;
昆蟲養殖(新興技術):利用黑水虻轉化廚余為高蛋白飼料。
(4)其他垃圾(干垃圾)→焚燒發電
這是當前主流處理方式。垃圾入廠后經5–7天發酵脫水(熱值提升至6000–8000 kJ/kg),送入機械爐排焚燒爐,在850℃以上高溫下充分燃燒:
煙氣經“SNCR脫硝+半干法脫酸+活性炭吸附+布袋除塵”多級凈化,二噁英排放≤0.1 ng TEQ/m³(嚴于歐盟標準);
余熱鍋爐產生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,1噸垃圾可發電300–500 kWh;
爐渣經磁選回收金屬后,用于制磚或路基材料;飛灰則固化穩定化后安全填埋。
(5)填埋→兜底保障
僅用于處理焚燒殘渣、應急情況或尚未覆蓋焚燒設施的地區?,F代衛生填埋場采用HDPE膜防滲、滲濾液收集處理(生化+膜處理達標排放)、沼氣導排利用等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環境風險。
二、典型工藝流程圖(文字描述)
居民分類投放
↓
分類收運車→可回收物→再生資源中心→資源化產品
↓
有害垃圾→危廢處理中心→無害化處置
↓
廚余垃圾→厭氧/堆肥廠→沼氣/有機肥
↓
其他垃圾→焚燒發電廠→電力+爐渣建材
↓
殘余物→衛生填埋場(最終兜底)
三、技術優勢與環境效益
1.減量化顯著:焚燒可使垃圾體積減少90%,重量減少70%;
2.能源回收高效:全國垃圾焚燒年發電量超600億千瓦時,相當于節約2000萬噸標煤;
3.碳減排貢獻大:每噸垃圾焚燒可減少0.8–1.2噸CO?當量(替代填埋甲烷排放+替代化石能源);
4.資源循環閉環:金屬、塑料、有機質等得以再生利用,推動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